現在登錄網址:太極心悟  --  「  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陰陽離決  精氣乃絕  」
太極拳教室 太極拳體悟 太極拳與養生 養生要言 中醫/黃帝內經/太極拳 八段錦 站樁/養生樁 口口親授 手手相傳 心得分享


楊式太極拳開門之拳——智捶,千錘百煉,開啟人們智慧之拳!
央視評定楊式太極拳府內派太極拳為"太極拳界的活化石",身為門內的弟子,很是自豪,證明當初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太極拳多如牛毛,能尋找到根源,就是一大幸事。

府內派太極拳一共流傳下來的楊式太極拳套路共九套,分別是智捶、大架、老架、小架、太極長拳、小九天、後天法、十三丹功、三十散手等,以及一些輔助的功法。

傳說楊式太極拳一共有十套拳,取的是十全十美之意,在流傳的過程中,因太極點穴手太狠毒,并沒有流傳下來,到今天剩下了其中的九套。

老一輩傳拳是有說法和講究的,不是像現在,你想教誰就教誰,想跟誰學就跟誰學,一般入門磕頭不是那麼容易的,即使你入門了,也得經過幾年的考驗才可以。傳統太極拳要發展,也得好好思考思考才對,是否需要列出幾個檔次才可以,不能荒廢其傳統,又得跟當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才行。

傳統太極拳,入門有入門的功夫和拳種,俗稱開門拳。楊式太極拳府內派的開門拳就是"智捶",千錘百煉開啟人們的智慧之拳楊式太極拳中唯一一套起式向北打的太極拳,也是。說到這裡大家都知道太極拳五大基本拳法,搬攔捶、肘底捶、撇身捶、指襠捶、栽捶,智捶則不然,一共42個招式,幾乎都是捶發,在五大捶的基礎上,加了撣捶、崩架捶、開花捶、臥雲捶、劈砸捶、撩陰捶等。這些捶法有些在其它的套路中也出現過,有的只是在智捶中出現過,要想練好智捶不是那麼容易的。既然是開門拳,證明它是簡單的。

智捶,也是楊家拳的關門拳,你拜師後就要涉及到出師,出師時你要打的也是智捶,體現出的是剛猛、乾淨、利落、脆,一套拳42個招式慢打下來的時間是56秒,不到一分種的時間,這還是慢打,要是快打不會超過45秒,而且是在連續發勁的狀態下,這就是智捶出師的檢驗標準,一切都在拳中。

我個人的觀點是對太極拳的喜好,你可以作為一個收藏家,很多拳種每天打一遍就可以了,不要忘記,但你得找出一套精心的研究琢磨着去打,要打出它的內涵來,就是一種享受,涉獵廣,更需要精研!
原文網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58226520487166&wfr=spider&for=pc




再談太極拳拳理的佛學智慧(翁心誠) 
筆者的芻議之作《太極拳拳理的佛學智慧》一文發表(《少林與太極》2013年第8期)後,有拳友問我:“要把拳打好,是否非要學習佛法不可?”我說:“是的!這是因為不懂佛法,連經典拳論也看不懂,而看不懂經典拳論又如何打好拳呢?”這一提問使我想到眼下許多習拳者誤認為佛法是宗教、是迷信、是“精神鴉片”,一談到佛法,內心便反感,這就阻礙了他們對佛乳法雨的接受,阻滯了他們對太極拳拳理精魂的理解,打拳的效果極差就不足為怪了。因這一緣起,筆者再談太極拳拳理的佛學智慧,仍屬淺見薄識,僅藉此以期開啟人們的習拳思路而已。 

一、佛法甚深精微。佛法所提示的宇宙萬物、人生真相的原理、原則、方法有永恆的意義,它以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智慧幫助我們理解我們先祖創立太極拳對人類有多麼大的貢獻,加深我們對太極拳訓練的深信切願,使我們對太極拳經典拳論的學習透脫明達。據有關學者考證,在馬克思那個時代,“精神鴉片”是“心理治療的良藥”的意思,並非貶意。恩格斯則說:佛法充滿了辯證法〔恩格斯的原話為:辯證的思想只有對於人才是可能的,並且對於相對高級發展階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臘人才是可能的(編者加)〕。馬克思也評價說:“辯證法在佛教徒那里達到了比較精細的程度。”近代、現代和當代的許多科學家對佛法都有高度的評價。故習拳者不要主觀武斷,曲解與誤會了佛法。  

二、太極的指導理論辯證深邃,它的根本智慧與佛法相契相合。佛法主張讀經、聽經但不要執著語言文字相,不要執著“心緣相”,即不能用自我主觀臆測去考量佛法的本來意義。同理,讀經典拳論,我們也不能執著語言文字,不能憑主觀想像。太極拳的經典拳論是訓練總綱,有無窮無盡的蘊涵,可以說是“義如虛空之廣大,理若滄海之汪洋”。比如剛柔陰陽、虛實俯仰、神宜內斂、氣宜鼓盪、沉著鬆淨、支撐八方、圓活得趣、曲直收放、隨機順勢、掀挫抑揚等,這些看似簡易實則深邃。如若有人沒有長期學習探索,便自以為是,則他必定胡言亂語,害己害人。佛法的滋潤、佛理智慧的滲入對我們經典拳論會有很大幫助,從而使我們不會執著文字而糾纏不休、浪費時日,也不會因主觀臆測而執於一端、“買櫝還珠”​​。回想多年來,人們在太極拳拳理的詞語上有糾纏,有無休止的爭論,甚至有人身攻擊,這多數是由於人們對語言文字的拘泥與執著,忘記了對拳論的整體性、實質性、全面性理解。必須明白,文字符號只是一個工具,它是指月之指,並非月。拳論裡的提法是具象與抽象結合,常常是從某些具體的角度出發,有一定的情景、一定的對象,有語中意,有言外之意,也有言外之意的擴展。如果死摳文字,脫離情景與對象,則必定陷入鑽牛角尖的境地,毫無實在意義。  

三、以清淨心打拳。這一點始終關涉並統攝行拳的準備、過程與效果,比較難以做到。通常言,人們總是易受自心干擾,或雜亂或昏沉或散漫,心內染污,行拳心不靜亦不淨,故習拳者對心須特別予以關注,逐步清修。在這一點上,佛法有妙招,這便是放下、看破,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高僧大德們經過長時間探索,認為先放下一切,才能看破,看破後,才能真正放下,這樣來回放下多少分,清淨心便有多少分。即使平時放不下,至少在打拳過程中應放下。放下什麼呢?放下一切名聞利養,放下自私自利,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嗔癡慢。習拳者如不放下,就沒有清淨心,如同披枷戴鎖而跳舞,這是因行拳用意不可能從有意到無意而真用意。  

四、心境無礙、心通法通。打太極拳打的是心。境隨心轉,相由心造;心淨環境靜,心躁環境鬧;心平人事安,心浮人事惱。境通常指物質環境、精神環境、自然環境,如果心平、心寧、心安心靜,人必定氣勻、氣和、氣緩、氣深,外部即使喧鬧、嘈雜一些,也似乎無關大礙。當然習拳者應盡量選擇外部環境較為安寧之地、平靜之所、寧靜之時。但即使處於幽靜、靜謐之所,習拳著若仍內心波濤洶湧、起伏跌宕,那還是心不能靜定,故拳家們反復強調“中定”,還將“定”作為十三勢之一勢。無妨礙,心才定;心定了,心才通;心通了;法也就通。如此運拳才能“隨機順勢”、“隨曲就伸”、“虛盈有像”、“上善若水”。  

五、強調因緣與感應道交。因與果的關係是必然關係,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太極拳要打出“果”(效益)來,就必須在“因”上下功夫。從因到果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裡最切要的是“緣”,緣就是條件。好比一棵樹,種子是因,從它生根、發芽、長枝、生葉到最後成為大樹再結種子,這個緣就是土地、肥料、雨水、陽光等。太極拳的緣儘管可以說好多條,但最根本的緣只一條,這便是“當下一念”。按佛法觀點,當下一念有周邊虛空法界、出生不盡及含容空有三個特點,當前的一念如果是善思、正見、正信、正識指導下的正念,是一心之念,這一念心包太虛,十方歸心,心大量大,量大緣足,故一緣足則萬緣足,一緣到則緣到,畫弧走圈則神到、意到、氣到、勁到,一通也就百通,意氣流通,經脈暢通,血液順通,皮毛通達,周身遍通。此情此景,好比樹根扎地下,養分經樹枝運向樹葉無礙無阻,枝葉接大氣,植物的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源源不斷、息息相關。習拳者以往難以實現的與天地日月的感應道交此刻則輕而易舉實現。一旦習拳者自身與宇宙一體、與萬物一體,靈感便顯現了。這種不請自來的感應道交,情景殊勝微妙,非語言所能描繪,或許有一個叫心領神會的詞最恰當。  

前人關於感應道交有四種形式的揭示,這四種形式是:顯感冥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說明白一些,是有感覺與無感覺,有可思議有不可思議。故太極拳打到感應道交(也稱感而遂通、天人合一等)的境地是最佳妙的境界。  

六、自度度人,自行化他。自己沒有理證與實證,不能得太極大趣大益。只有真正得了大趣大益,才有切實的體悟與表達。自度者方可度人,自行者方可利他。行有得,可自明;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是孟子的教誨,與佛法不謀而合。佛法認為:一切染淨苦樂,一切善惡美醜,均由自己負責,不可怨天尤人。自作自受,反復相證。太極拳打得不怎麼樣,不能怪理論,不能怪老師,不能怪環境,不能怪光碟,要從自身心靈契入予以反省,反求予自己,則有希望。感恩太極拳祖師們,是他們所探索的這種形式,這個法門讓習拳者通古達今、通天達地;感恩佛法的倡導者們的德性與慧性,是他們的修持給世人指明了光明卓境。融入太極拳之境,我們就可獲得無量的福德與無窮的智慧。
原文選自:http://zx.zznews.cn/m/detail/76974.shtml